為什麼你問ChatGPT的問題永遠得到廢話?破解AI對話的隱藏規則

為什麼你問ChatGPT的問題永遠得到廢話?破解AI對話的隱藏規則

昨天晚上朋友LINE我,抱怨說ChatGPT超難用,問它推薦台北咖啡廳,結果給了一堆「環境舒適、咖啡香醇」的廢話。我請她把對話截圖給我看,看完我笑了。不是ChatGPT笨,是她問錯方法了。就像跟陌生人說「介紹你自己」,對方也只能給你制式回答。

這半年觀察下來,我發現大部分人用AI都卡在同一個地方:以為AI是萬能翻譯機,丟什麼進去都該懂。但AI其實更像一個記憶力超強但需要引導的朋友,你給的線索越具體,它的回答越精準。

今天要分享的不是那些「prompt工程」的專業術語,而是一般人都能立刻上手的對話技巧。這些方法我自己每天都在用,從寫報告到規劃旅行,從學新技能到解決生活問題,真的能讓AI從「廢話製造機」變成「神隊友」。

從「幫我」思維改成「跟我一起」思維

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命令句開頭:「幫我寫一篇文章」、「幫我規劃行程」、「幫我想點子」。這種問法就像對朋友說「幫我決定晚餐吃什麼」,對方只能瞎猜你想吃什麼。

改成協作式提問會完全不同。與其說「幫我規劃日本行程」,不如說「我下個月要去東京五天,喜歡咖啡廳和美術館,不愛人擠人的景點,預算中等,想住在交通方便的地方。我們一起規劃一個悠閒的行程好嗎?」

差別在哪?第二種問法你已經給了AI足夠的「個性資訊」。就像認識新朋友,你不會期待對方第一次見面就懂你,但如果你願意多分享一點,對話品質會完全不同。

前幾天我想學做提拉米蘇,第一次問「提拉米蘇怎麼做」,得到的是維基百科等級的回答。改成「我是烘焙新手,家裡只有基本工具,想做給男友當生日驚喜,希望食譜簡單但味道道地」,ChatGPT給的回答簡直像私人教練,連可能失敗的地方都提醒了。

這個轉變很微妙但很重要。當你用「跟我一起」的心態,你會自然地提供更多背景,AI也能給出更貼心的回應。

情境越具體,答案越有用

很多人問AI問題時太抽象。「怎麼變有錢」、「如何交朋友」、「怎麼寫好文章」,這種問題連真人都很難回答,更別說AI了。

具體化的技巧是加入「場景」、「限制」、「目的」三要素。以寫文章為例,不要問「怎麼寫好文章」,而是「我要在公司週報寫一篇500字的專案進度說明,對象是不懂技術的主管,目的是爭取更多資源」。

這就像畫畫,你給AI的資訊就是顏料。顏料越豐富,畫出來的圖越精彩。只給黑白兩色,再厲害的畫家也變不出彩虹。

我自己的方法是「5W思考法」改良版:

舉個例子,朋友想追女生,問AI「怎麼傳訊息」。我建議他改成:「認識兩週的女生,平常聊天她回應不錯但都很簡短,我想約她週末看展覽,怎麼傳訊息比較自然不會太急?」結果AI給的建議連我都想學起來。

把AI當成不同角色來對話

這是我從音樂創作學到的技巧。作曲時我會想像不同樂器的「個性」,鋼琴理性、小提琴感性、鼓直接。跟AI對話也可以這樣。

需要創意時,告訴AI「用藝術家的角度思考」;需要邏輯分析時,說「像數據分析師那樣思考」;需要同理心時,要求「從朋友的角度給建議」。

上週我在準備一個簡報,先請AI當「挑剔的主管」找問題,再請它當「友善的同事」給鼓勵,最後請它當「第一次聽到這個主題的路人」確認是否易懂。三個角度下來,簡報品質提升超多。

這不是玩角色扮演,而是啟動AI不同的回應模式。就像同一首歌用不同樂器演奏會有不同感覺,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切入會得到不同洞察。

我最常用的幾個角色設定:

每個角色都會帶出AI不同面向的能力。

養成追問的習慣

大部分人得到AI的第一個答案就停了,這太可惜。AI的潛力在於對話深度,不是一問一答。每個回答都是下個問題的起點。

我的追問公式很簡單:

  1. 「可以更具體嗎?」
  2. 「有什麼我沒想到的嗎?」
  3. 「如果情況是X會怎樣?」
  4. 「能舉個例子嗎?」

這四句話能讓任何對話深入三倍。就像剝洋蔥,每層都有新發現。

前陣子用AI規劃生日派對,第一版建議很普通。我追問「有什麼特別的點子嗎」,它提了幾個。再問「如果預算只有一半呢」,它給了更有創意的替代方案。最後問「有什麼容易被忽略的細節」,它提醒的幾個點救了我一命(比如某個朋友吃素這件事)。

追問不是挑剔,是深化。就像跟朋友聊天,話題會自然延伸,不會聊兩句就結束。

錯誤使用方式的真實後果

這裡要講幾個我看過的「慘案」,都是因為錯誤使用AI造成的。

有人直接用AI寫情書,結果被發現是罐頭訊息;有人要AI推薦餐廳,去了才發現早就歇業;還有人用AI寫履歷,結果跟其他求職者撞稿。

問題不在AI,在使用方式。這些人都犯了同樣錯誤:把AI當成「正確答案製造機」,而不是「思考夥伴」。

正確心態是把AI當成初稿工具、靈感來源、檢查清單,但永遠不是最終答案。就像GPS很方便,但你還是要看路況調整路線。

建立自己的AI對話風格

每個人都該發展自己的AI使用風格。有人喜歡長篇對話慢慢深入,有人偏好快問快答效率至上。沒有對錯,找到適合自己的最重要。

我的風格偏向「漸進式探索」。先丟一個概略問題試水溫,看AI的理解程度,再逐步加入細節。這樣可以避免一開始資訊太多AI抓不到重點,也能在過程中調整方向。

建議大家記錄自己成功的對話模式。哪種開場白效果最好?什麼樣的追問最有收穫?慢慢地你會找到自己的節奏。

最後想說,AI時代不是要你變成工程師,而是要學會跟AI協作。這就像學開車,不需要懂引擎原理,但要知道怎麼掌握方向盤。

下次用ChatGPT時,記得它不是Google也不是神,它是一個能力很強但需要引導的夥伴。給它足夠的資訊、明確的方向、持續的對話,你會發現AI真的能成為生活中的神隊友。

別再問「幫我寫文章」了。試試看:「我想寫一篇關於週末市集的遊記,讀者是20-30歲的文青,希望輕鬆有趣但不要太裝文青,重點想分享那邊的手作攤位,大概800字。我們一起來寫吧?」

相信我,差別會讓你驚訝。

@media screen and (max-width: 991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} @media screen and (min-width: 992px) { .navbar-wrapper-desktop { display: flex !important; } .navbar-wrapper-mobile { display: none !important; } }